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泥乡朝门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食、才、产”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构建起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全面振兴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以食为媒,打造民族团结“连心桥”
朝门村立足汉、满、彝、苗、蒙古等多民族聚居实际,以民族团结食堂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通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食堂建设运营全过程,精心设计富含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元素的背景墙、制度牌,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的餐饮空间。
该食堂充分发挥阵地作用,采用“固定场所+移动服务”模式,承办婚丧嫁娶民族特色餐饮服务17次、举办节庆聚会活动4场,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成为凝聚民心、增进团结的重要平台。在实践过程中,朝门村以美食文化为纽带,促进各族群众在共餐共叙中深化情感交流,使“三个离不开”思想在日常饮食文化交融中得到生动体现,为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才为基,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朝门村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系统实施“筑巢引凤”人才强村战略,构建涵盖人才培育、使用、激励的全链条工作体系。聚焦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力量,通过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储备3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村级后备干部,有效充实基层人才梯队。着力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持续强化基层治理“主心骨”。
实施人才激励机制,设立“状元榜”荣誉展示平台,集中展现全村3名博士、23名硕士及300余名大学生的突出业绩,大力营造崇学重教、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受此激励,先后有6名大学生回馈家乡,进入村两委工作,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民族政策、善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队伍,切实筑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这些人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党的民族政策落地见效,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以产为擎,绘就富民强村“新图景”
朝门村立足资源禀赋,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集群。在农业品牌化建设上,以“强”大米产业为核心,推广益生菌替代农药种植技术,塑造绿色生态的品牌形象;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寄售+农田认购+节庆展销”多元销售模式,将1600余亩水田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累计销售大米15万余斤,经营性收入达80余万元。
在文旅产业发展上,深入挖掘服饰、饮食、风俗、节庆、祭祀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颁金节、插秧节、稻草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推出插秧、摸鱼、捉虾、推磨、打糍粑等农耕体验项目;在传承农耕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还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带动10余家民宿客栈和农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22个,年旅游收入达60余万元;在商贸服务拓展上,培育12家特色店铺,形成集农产品销售、民俗体验、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链,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巩固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